close

前幾天偷跑去東北角逍遙半日,當天吹東北風5-6/8,浪頗不小,馬崗、萊萊都不能站,大窟澳以南好站的點則人山人海,我只好一路往北找,希望能碰到不潑浪、沒人擠又有魚的點。但是想當然爾,這種去處是不可能存在的,眼看時間越來越晚,最後只好選了個釣場雖面東北但釣座朝東南的彆腳位置下竿。


那是個九孔池的前緣,深度約僅3~4尺,底下亂石磋峨,又有湧浪造成強大白沫帶,左前方來的強陣風還不時會潑水上來(誘餌袋灌滿兩次!),再加上厚殼仔十分囂張,操竿難度可說相當之高。


附近有個比較好站的點,背風且不會潑浪,面前海域地形又比較好,深度約達一噚半以上,白沫帶影響較輕,如果能從該處下竿,應該會比較理想,可惜早有兩個釣菜的人站了,殘念!


如果不是離天黑只剩三小時,我絕對會繼續找,直到找到比較舒服一點的去處。但既來之則安之,當做是給自己的考試好了,考不好就練技術,也不算白跑一趟!


那天我選擇G2的S.Sniper-2.0,採全遊動釣組,卡拉曼棒距離鉤子約一噚半,1.5號子線中段加掛潮受,潮受上方一顆G4咬鉛,潮受與鉤子之間一顆G7咬鉛,鉤子是鬼掛廣層グレ7號。


使用全遊動的原因有點意外:上次釣魚之後,我把受傷的母線修剪掉,包括棉線結也一起剪了,這次卻忘了這件事,於是丹錐之上變成有擋珠沒線結,硬生生把原本打算的固定式釣組搞成了全遊動。


不過因為白沫帶造成很強的拖出去力道,釣組雖是全遊動,其實根本沒機會下沉,我還經常必須讓線,以便鉤子稍微沉下去一點,以免釣餌老是漂在水面。


在那三小時裡面,總計起巴掌級厚殼六尾,四指下厚殼N條,斷線一次(應該是白毛),35cm紅皮一匹。


這算不算全遊動?就仕掛組合的樣貌來說,的確是。但整個過程我其實都在使用脈釣法,釣組根本沒有「搜索全泳層」,然而每條上鉤的魚卻又幾乎都是吃到手的,跟許多人對全遊動魚訊的認知一樣......這到底該怎麼歸類?


我的看法是:歸什麼類不是重點,如何善用阿波流浮游磯釣法去釣到魚才是。如果為了敘述方便而給予一個名稱,那是OK的;如果被名稱綁住手腳和頭腦,那就鑽牛角尖了。


以下是釣友對於全遊動和咬鉛、水中用法的相關問題,請參考看看。


 



 


Q:請問東北角那幾個釣點適合用全游動作釣?很多人說東北角有些釣點太淺,不適合玩全游動,是否因為子線太長導致容易掛底?子線用一噚半會不會太長?


 


A:一般認為,全遊動因沒有上線擋,釣組會一直下沉,所以釣場深度不足一支竿子的話,會很容易掛底。其實那是個錯覺!真正讓全遊動不適合釣淺場的原因,是它效率比較低,還不如選個好浮標,乾脆用固定式或半遊動式要來得好些。


以東北角來說,大部份釣點深度約總有個一噚半左右,假如一定要玩全遊動,但又怕水淺而掛底,那就縮短卡拉曼棒到鉤子的距離,使用0或G2的浮標,盡量少掛咬鉛,不要用轉環,標點盡量找流比較暢通或有反撥潮的地方,同時多注意釣組的狀態,不要讓它變成浮標跑前面、鉤子拖在後頭,就不容易掛底了。


子線一噚半並不會太長,我通常都是這樣用的,包括釣場深度不及一噚且暗礁羅列的場也用過,還是照樣釣!(釣組要打斜,不是嗎?一噚半打斜之後就不到一噚了,再加上抓好流水操竿控線,要掛沒那麼容易。)


不過我還是要再提一下:為什麼一定要用全遊動?


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


Q:如果用2B的丹錐,是不是配上-2B的水中剛剛好啊?還有,我看日本的釣魚節目,他們的釣組有時候會用二至三顆一樣重的咬鉛段打,一般的情況不是都是越靠近丹錐要用越重的鉛嗎?二至三顆一樣重的段打是甚麼情況下使用?


 


A:很多人問過我類似的問題,而每一次我都會先反問他們:為什麼要加水中?為什麼要用咬鉛?其實如能清楚了解在仕掛上加掛水中(或潮受)的目的,以及咬鉛所能提供的真正功能,問題就容易解決矣!


水中與潮受最主要目的,是放大釣組的乘流性。因為水流通常是表層較快而下層較慢的,浮在水面的丹錐體積大、比重輕,容易被水流推動,子線、咬鉛、鉤子等體積小、比重大的物事卻在下層,較難被水流推動,因此可以靠水中或潮受來幫忙,改善釣組整體的乘流性,以免呈現浮標跑前面、鉤子拖在後頭的不佳狀態。


另一個常用水中或潮受的原因是風。風勢本身就容易吹颳母線,造成釣組無法順著水流移動;風勢又常造成雙層流,令釣組的運動狀態跟真正的流水分家,導致誘餌與釣餌分離,所以可藉由這類裝置來提高仕掛乘流性,降低風勢干擾的程度。


至於水中和潮受的區別,簡單敘述如下:


1. 水中--因為有自重,所以多用於較大號數丹錐(如B以上)的仕掛,但並非幾號丹錐就配幾號水中;通常水中的號數可比丹錐小一些,不足的重量另以咬鉛補足。這是因為咬鉛位置可自由移動,機動性高,能夠隨時看情況需要而改變。


注意:水中的號數應由其比重來測定,不能直接秤重量。裝設位置通常在子母線相接處即可。


2. 潮受--多用於極小號丹錐(如B以下)的仕掛。潮受本身比重並不比海水大多少,故可忽略;最主要任務在提供橫向的感受潮流能力,如要靠它提供拉釣組下沉的效果,必須另加咬鉛。


一般設置方式為直接將丹錐下方卡拉曼棒的上端橡膠套換成潮受型,故其位置是直接跟丹錐接觸的。這種用法兩者處在同一水層,若沒有加咬鉛,很難帶著釣組離開丹錐去搜索全泳層,故正確用法是:控制丹錐位置的卡拉曼棒就讓它是卡拉曼棒,潮受另置於子線中段。


不過我要強調一個觀念:玩阿波釣法,仕掛越簡單越好,而水中或潮受的功能,往往是利用張線手法就可以取代的,所以原則上應該能不用就免用。


關於咬鉛配置問題,首先請瞭解它的兩個重要任務:平衡浮標承載力&調整釣組狀態。


基本上平衡浮標承載力就是指幾號丹錐配幾號咬鉛,但阿波流磯釣法有個重要原則:釣組應充分伸展&順流打斜,避免出現大角度轉折。故不宜只用一顆相當於浮標號數的咬鉛,而是要分散給兩、三顆。唯需注意,咬鉛重量越分散、位置拉得越開,平衡承載力的效果就越差,亦即可能需要加越多才夠平衡浮標。


這裡引起一個重要的題外話:丹錐號數是參考值,不是絕對值,而且製做越精準的丹錐越是如此!因為自然環境的變化太大了,干擾太多了,任何風吹草動都比丹錐那區區的承載力要大得多,所以釣者必須依現場狀況調整鉛量,不要傻傻的只會照標示數值用。


對調整釣組狀態而言,前面講過了,一般水流是表層較快、深層較慢的,因此分散咬鉛的原則是:越下面的咬鉛越輕,比較可以避免釣組變成浮標跑前面、鉤子拖在後頭,也比較容易製造順流打斜的效果。


但這也不是一成不變的;以下幾個狀況我們會改變咬鉛配置方式:


1. 流太急(本流或白沫帶中)或釣深場時,因為重量分散的話會降低平衡丹錐承載力的效果,釣組容易上揚或就位速度太慢,故咬鉛重量常較集中,甚至越下方(靠近鉤子)的越重。


2. 使用大號數丹錐(恐龍蛋)的時候,往往會改變釣組狀態成為鉛下漂浮而非浮標下漂浮,此時就沒有所謂整個仕掛順流打斜的需求了,所以重量非常集中。


3. 風大的時候,為了壓住仕掛的陣腳,咬鉛也常會比較集中,或者也可能出現把較重咬鉛放在下方的用法。


4. 越小號數的咬鉛拉沉浮標的能力越低,在釣組上造成大角度轉折的可能性也越低,尤其G5以下的小咬鉛,在有流情況下,通常只能稍微壓沉子線而已,因此在玩全遊動或使用極小號數丹錐的時候,為了避免子線被水流過度揚起,像船帆被風吹得鼓起來那樣,我們就會拿它來做為壓線的工具,降低子線鼓起的程度。


這種時候,即使連續用兩三顆同樣號數的咬鉛段打,也不會令釣組變成不良狀態,反而可以壓住鼓起的大弧形,使整體仕掛打斜得比較漂亮。


 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花飛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